”* * *接下来的几天,李晓梅除了给孩子们上课,心思也扑在了光伏项目上。
她查阅了大量资料,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,甚至还联系了城里的导师和同学,
咨询了技术细节和风险规避。她拿着打印好的资料和手绘的图表,
走进了老杨叔那间堆满账本的小屋。老杨叔起初是抗拒的,旱烟抽得叭叭响,
眉头拧成一个疙瘩,反复念叨着“祖产”、“风险”、“不靠谱”。李晓梅不急不躁,
搬了个小凳子坐在他旁边,像教孩子一样,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释光伏发电的原理,
把成本、收益、政策补贴一笔一笔算给他看。她讲城市里高楼大厦顶上的太阳能板,
讲环境保护,讲这笔持续性的收入对村里长远的好处,
特别是对改善学校条件、帮助孤寡老人的意义。“杨叔,您看这笔账,
”李晓梅指着表格上一项,“就算保守估计,五年内也能回本,后面二十年都是纯收益。
这钱,细水长流,比一次性分了,更能解决根本问题啊。”老杨叔紧锁的眉头渐渐松开,
浑浊的眼睛盯着那些数字,又看看眼前这个城里回来的姑娘,
眼神里的固执慢慢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取代——有疑虑,但也有一丝松动和不易察觉的期冀。
“你这丫头,说的…倒也有点道理。”老杨叔磕了磕烟袋锅,“可这事太大了,
光我说了不算,得开村民大会,大家伙儿都得点头。”“那是自然!”李晓梅松了口气,
知道最顽固的堡垒出现了一丝缝隙,“志强哥也是这个意思,开大会,大家民主决定。杨叔,
您经验足,到时候还得您帮着主持公道,把把关。”老杨叔哼了一声,没再反驳,
算是默认了。* * *从老杨叔家出来,天色已近黄昏。
西沉的太阳将天边染成一片绚烂的橘红,给宁静的村庄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。
李晓梅心情舒畅,脚步也轻快了许多。刚走到村口的小石桥边,却看见王志强正站在桥头,
手里拿着个工具包,似乎在修理桥头那盏昏黄的路灯。“志强哥?你怎么在这儿?
”李晓梅走近问道。王志强闻声回头,...